以下是引用玉子在2014-8-17 11:44:23的发言:
你将灵魂何处安放?来自刘堃的一首歌。
...
娟去年去印度旅行了。上周看到娟在微信中转发了梁冬的文章:印度让我知道为什么要活着,要做什么?文章说道,有两件事情让他很诧异。一是街上有很多乞丐,乞丐脸上都是笑。二是印度人喜欢席地而做,一坐就是2个小时,也没有浪费时间的焦虑。我想,这与印度的信仰佛教有关吗?如果说有关,宗教信仰对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?会解决我们面临的烦恼吗?
...
佛教诞生在达毗罗卫王国(今属尼泊尔),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。佛教在印度孔雀王朝(约公元前324年-约前187年)时达到鼎盛。后来,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。19世纪有所复兴,但总的来讲,势力比较弱小。
印度的人口普查数据:当代, 印度人口的82%左右信奉印度教,12%左右信奉伊斯兰教;此外,还有基督教徒,占人口的2.32%,佛教徒仅占0.77%。印度教是多神教,印度教的神有3.33亿之多。种姓制是印度教的显著特点之一,4个种姓、从高等到低等:婆罗门(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),刹帝利(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),吠舍(从事商业贸易),首陀罗(从事各种手工劳动和农业),在这4个种姓之外,印度教还有一个为数众多的阶层,被叫作“贱民”,或者“不可接触者”(约占印度人口10%)。这是最悲惨的一群人,实际上就是不把他们当人,他们连牲畜都不如,不可利用道路、渡船、水井、学校等公共设施,不可进入寺院,而且动辄就遭受酷刑。他们自认为是下贱的,在询问他们是否想改变这种制度时,他们说:“神创造了它,只有神才能改变它”。尽管印度独立已将近七十年,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仍是强大的,仍在阻碍印度现代化的步伐,这是印度社会的不幸。
印度早已不是佛教国家了,只是还有不少佛教遗迹。例如鹿野苑,是佛陀初转法轮地,至13世纪,先后遭回教徒与印度教徒的蹂躏,尽成废墟;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修道成佛的菩提树,遭异教徒摧毁,遂又从锡兰移枝回菩提道场,即今之菩提树。那烂陀寺——印度最古佛教寺院,也很有名,玄奘(即《西游记》中的唐僧)、义净,就先后于戒日王朝佛教短暂中兴时期(7世纪)至此留学。